发布日期:2023-01-14 16:01:36 点击量:54 信息来源:原创
科学技术支撑是指将花卉景观装置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,将现代农业科技中的无土养殖技术、无光植物繁殖技术等与花卉景观装置相结合,进行综合有效设计。如法国植物学家兼设计师帕特里克·布兰克,在设计中运用无水无光植物繁殖技术;荷兰花卉栽培专家、景观设计师皮特·奥多夫发起“新宿根植物”活动,主张把宿根植物与装饰性草地结合起来,并不断在设计中探索植物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,以及作品如何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点。除现代农业科技外,声、光、电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花卉景观装置设计中。如,艺术家Gerda Steiner和J<D:\Jzianhi\龙源\美与时代·城市版202206PDF\美与时代·城市版202206\总第947期_2022年06期城市_正文\文.tif>rg Lenzlinger在布雷根茨美术馆最高层的天花板上悬挂了一系列纤细的植物,它们像风铃一样悬挂在满是灯泡的天花板上,布满了整个展厅,通过光影、颜色的变化,参观者犹如置身于浮动的“植物园”之中。参观者漫步其中,会产生对自然的向往,犹如身体被包裹在自然藤蔓之中,身心放松,回歸自然。
(二)跨艺术设计
现如今,花卉景观的展现从简单的种植、盆栽、吊垂、拼接摆放等方式,逐渐转变为运用新型技术方式、结合各艺术领域的艺术表现方式。
2019年柏林艺术周中,德国艺术家在柏林东部的M<D:\Jzianhi\龙源\美与时代·城市版202206PDF\美与时代·城市版202206\总第947期_2022年06期城市_正文\文.tif>rkische Schweiz自然公园内搭建了一个白色的画廊空间,旨在捕捉自然的真实,并将原始景观转化为室内景观。尽管从内部看,这似乎是一个被景观装置所占据的画廊空间,但事实上,艺术家仅是在自然公园的景观中建造了一个白色的外壳。M<D:\Jzianhi\龙源\美与时代·城市版202206PDF\美与时代·城市版202206\总第947期_2022年06期城市_正文\文.tif>rkische Schweiz将自然与视觉错觉相结合,使体验者有一种自然植物占据空间的视觉效果,带动了人们的思考与讨论。作品不仅将艺术与自然、艺术与空间、艺术与人相结合,并通过作品与观众互动,让观众与花、草、树产生交流,并实现了与自然的共鸣。
(三)采用综合设计理念
花卉景观装置设计应体现综合设计理念,运用艺术设计多维观点,并结合传统插花艺术进行设计思考。在Tom De Houwer的花艺世界中,其融合哲学,跨界建筑学,在艺术与商业的世界中进退自如。自然间,植物包裹大地,同样,植物也能塑造万物。他将插花、花艺设计与景观设计、交互装置设计相结合,提供给参观者强烈的感官感知与艺术冲击。
中国花艺师黄鹿在2019年参加了比利时Fleuramour展,其作品《她看起来,像个太阳》使用了500枝龙柳、40枝小菊,利用植物花卉本身材质的不同,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。在《合·生》的个展中,黄鹿运用多种材质与花艺结合的艺术呈现方式惊艳众人。传统花卉艺术、综合材料、多种艺术展示方式、科学技术等的融合,将更好地弥补单一形式的不足,增强花卉景观装置的交互性、艺术性,实现与参观者的良好互动。
三、花卉景观装置设计主题特点
(一)以自然为主题
植物作为自然系统形态的缩影,见证了自然的生态流变,大自然给予人类仁爱与宽容,用植物与人类相互交流。许多设计师通过花卉景观装置表达自然无限的吸引力,引起人们对自然最真挚的情感。艺术家杜安恩·恩杜克以自然为创作基础,不断探索植物在装置艺术中運用的规律和自然视角。他将自然看作一切设计的源头,以自然为与观众沟通交流的媒介,表达对植物最质朴、最真挚的热爱。他的作品将蒲公英、树枝、树皮细细拆分,进行重新排列组合,展现出蒲公英特有的自然魅力。通过视觉捕捉,唤醒观众对自然最纯粹的情感。与自然沟通,最根本的还是那最诚挚的交流[3]。
(二)以保护环境为主题
瑞士艺术家组合格达·史坦纳和约尔格·伦茨林格的作品注重呼吁人类注意环境生态恶化,留住“正在消失的美好”。他们通过建立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关系,展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。通过采集世界各地的植物、花卉,用丝线缠绕,营造出迷幻的梦境。躺在软床上,凝望教堂穹顶下悬浮的花卉,宛如置身于梦幻花园。多种纤细的植物参差悬挂于教堂穹顶之下,营造出参差、纠缠的视觉效果。叛逆、乖张的艺术设计效果,与人心中最纯真的自由之感相契合,引起观众对万物生长、繁衍、死亡的无尽想象和对自然变迁、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[4]。
(三)对生命多种形态进行探索
植物一生以种子、幼苗、枝条、开花、结果、落叶归根为循环,经历春夏秋冬四季,不同时节有不同形态。许多艺术家选择用花卉植物装置设计表现自己对生命形态的理解。德国艺术家Wolfgang Laib每年春夏季都会采集松树、蒲公英、榛子花粉,完成一系列艺术创作[5]。在他看来,花粉是生命力的象征,在他用心采集花粉的过程中,其自我意识被削弱,更好地与自然沟通交流。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,花粉细微的边缘不同让人寻味,播撒于地面的动作形成散漫的边缘,展示着花粉的独特性与自然形态的无穷尽性。在艺术馆中,花粉装置由完成的花朵变为一粒粒撒下的花粉,观众置身其中,享受“此时此刻”,聆听每一粒花粉连接的“现在”与“未来”。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花粉作为植物之精华,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,随风飘动,随风起舞。花粉的黄,亦是多种,花粉所带来的是时间与空间的永恒,是一种生命的延续,能够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。
(四)以环保材料为主题
绿色生态材料是天然形成的材料,取自大自然,具有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,在近年来被应用于多个领域。生态保护已成为热门议题,在装置设计中,设计师同样也在不断探索利用绿色生态材料进行创作。插花艺术可给参观者带来一种人与自然结合的感受,花卉装置可通过“绿色”给参观者传递保护生态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。
《丘比特》大型装置,主要材料为稻草,灵感来自西方著名雕塑形象爱神丘比特。《国王与王后》大型装置也同样采用稻草材料,采用编织、缠绕等手段进行艺术创作。参观者不仅可以触摸稻草质感,其古朴自然的质感深入人心,还可深入装置其中。在装置寿命结束后,稻草可回收再次利用[6]。
花卉、稻草、藤蔓取自自然也将回归自然,花卉景观装置让参观者与自然更贴近,与自然交流,深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四、结语
21世纪,各领域、各学科在不断探索,相互融合。花卉景观装置设计与插花艺术通过装置进行交互,装置与人互动,成为设计师与参观者、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纽带。二者相结合,不仅能提升人与装置的互动性、交流感、用户体验感,还能实现装置理念的传递,实现人与自然的共鸣。以插花艺术、花卉艺术为基础,结合艺术装置设计,充分发挥交互设计特点,引发人与装置之间的共鸣感,传递设计师设计理念,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。
本文通过对传统插花艺术、花卉景观装置的案例分析及对未来设计空间的探索与思考,研究插花艺术与花卉景观装置的交互关系。随着未来科技的创新发展,更多艺术领域会相互融合,插花艺术与花卉景观装置也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参考文献:
[1]杨珂珂.浅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风貌[J].西部皮革,2021(10):127-128.
[2]孙艺桐,史立新.装置艺术创作中的交互体验设计应用研究[J].艺术教育,2020(2):215-218.
[3]朱育漩.因自然而生的植物艺术装置[J].环境经济,2020(22):68-72.
[4]高尚桢,蔡庭威,吴万礼.绿色材料在互动装置艺术的应用研究:以稻草材料为例[J].艺术教育,2019(1):223-224.
[5]李悦.立体绿化景观装置的“交互设计”探索[J].装饰,2016(9):138-139.
[6]宋鹏,武忠康.立体绿化景观装置的交互设计探索[J].现代园艺,2018(14):101-102.
作者单位:
李芷钰,北京服装学院。
张钧然,北京林业大学。